校長的話


雞膍胵

膍胵,音「扶翅」,禽鳥五臟的統稱;「雞膍胵」,俗稱「雞雜」。今天講求飲食健康,一般少吃動物內臟,加上肉食公司大多出售冰鮮雞,雞雜已不易買得;然而,昔日的地道粵菜,很多時都用上。腰果胗肝,常見於七十年代的酒樓菜牌;炒膍胵,也常掛在長輩的口邊。
一副膍胵,胗、肝、腸、心、胰,買雞時一定會清理妥當,全部交給顧客。膍胵也會是「下欄」,雞身交給酒樓做菜,雞雜餘下來,便放在櫃獨立發售,賣得的利潤,由公司的伙計即日分取。白烚疏菜,加副雞雜,水馬上變成上湯;膍胵切粒,配上冬瓜粒,便成美味冬瓜羹;將雜切件,可用勝瓜、西芹、蘭度來炒,贊酒後香氣迫人。
膍胵中胰臟最特別,它在各部分中體積最少,容易被人忽略,別稱「雞忘記」。望文生義,習以為常,老人家會提小孩子不要吃「雞忘記」,吃了記性差,有礙求學。外婆最愛「雞忘記」,凡有雞吃時,「雞忘記」都由她包辦,沒有人會加箸,會,就只是特意夾來孝敬她老人家而已。小時候我比外婆還要霸道,鮮雞白切,自然會有一副白烚的淨膍胵。斬雞時,母親自會另用飯碗將膍胵放開,進餐時便端到我面前;淨膍胵,蘸些豉油,已非常可口,因為鮮味,自是珍饈。
「雞忘記」,我吃過無數,可幸後來讀書有成;淨膍胵,也不知包辦過多少,當年沒有膽固醇的概念。「雞膍胵」,今天已沒有香港人這樣說;它標誌著飲食和語言文化的轉變,令我緬懷,而且,於我而言,它更是經久不沒的五內溫情。
彭耀鈞 一月十六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