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長的話


菜芯炒牛肉 (三)

菜芯炒牛肉,許多時是少時我家飯餐的獨孤一味。
小五、小六時已到街市買菜,一餐的開支約在十元以下。印象中,當年的菜芯約兩、三元一斤;菜芯在攤檔前排列整齊,菜頭被仔細削平而且曾經過水的,價格會較高;交疊鋪陳,菜身乾巴而帶有泥痕的,會較相宜。削成長條的紙皮,上面用花碼字寫上一斤賣多少;左邊兩直豎,右邊三橫行,下方還加上一個大「元」字,代表二元三角一斤。花碼字的四是一個交叉,五是開口的阿拉伯八字,六是一點加一橫,七、八則再加成兩橫、三橫,九則寫作長久的久;菜芯價格的高低,就在右方橫直方圓的變化之間,一般,我會選筆畫較少的幫襯。
牛肉,不知多少錢一斤,也不曉得買多少兩,只知告訴檔主:「五文牛肉,炒!」牛肉淺紅深絳、多筋少紋不等,最忌買上或韌皮或多水的,炒出來便一塌糊塗。韌與不韌,在於部位;至於多水少水,在於檔主的營商道德。昔日經濟蕭條,「呃稱」普遍,一把鈎秤,未上貨品已有三兩;肉食注水,增加重量,也是常見。牛肉抵價與否,許多時要靠點運氣,但一餐一餸,不容有失,日子有功,不管什麼牛肉,炒出來也有一定水準。
一家人,一碟菜,放在四方摺枱的中央;爸爸在街市工作,有飯爨,不回來吃,於是,一餐五人共享一道菜芯炒牛肉。或許有時有些隔夜的小碟,在飯面一併蒸好,端出來放在一旁;媽媽多從這裡下箸,也很快的她就吃畢,直到我或弟妹徑出菜汁中浸沒著的最後一小片牛肉碎,送進口中,一餐結束……
摺椅中央伶仃一碟的菜芯炒牛肉,至今還歷歷在目;菜芯炒牛肉,是我曾經家貧的標誌!
彭耀鈞 十月十六日